2020年2月22日 星期六

可是,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,他又引進挪

台灣是海洋國家,沿海漁獲量卻逐年銳減,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,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。

時序進入春天,正是東港、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,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「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」,漁民心裡都知道,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,且大幅減少,短短13年內已經從上萬條,銳減到1000條。

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

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,由於漁民醫學翻譯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,作業受影響,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。

他回憶,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醫學翻譯,年產值達5億元,如今,捕不到魚,漁民捕撈意願降低,只剩下約80艘船,產值下滑到1.3億元。

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,是饕客最愛,可以帶動漁村經濟,然而,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,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%,讓人想起「2048年以後,無魚可吃」的預言。

一直以來,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醫學翻譯能拿出管理辦法,保護漁業資源。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,不等政府出手,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,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,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。

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,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,2015年提出「責任漁業指標」(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,簡稱RFI),希望以這項指標,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,一飽口福之外,又能保護漁業資源。

「漁業保護要靠民間,不能靠政府!」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、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,從事進口、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,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,他感慨良多,自告奮勇,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。

2月農曆年前夕,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,白鯧也在其中,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。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,白鯧無法人工醫學翻譯養殖,必須從海洋捕撈,現在抓到的白鯧,數量愈來愈少、體型愈來愈小,資源面臨枯竭,導致價格大漲,甚至一條要上千元,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。

包括黑鮪魚、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,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。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,沿醫學翻譯近海魚類年捕獲量從1980年的40萬噸,減少到2013年的15萬噸,漁業資源能否永續,是否還有明天,不無疑問。究其原因,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,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,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。

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醫學翻譯

徐承堉查詢美國「保育國際」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「海洋健康指數」(Ocean Healthy Index),包括沿海保護、食物供給、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,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,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醫學翻譯,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。

「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,而且還持續退步!」他憂心表示。

觀察先進國家,人民具環保意識,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,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,而要選購數量眾多、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。

例如,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,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、政府、水產業、消費團體,推廣海洋生態永續醫學翻譯、海鮮消費信託認證,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。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「海鮮觀測站」(Seafood Watch),近年還製作App;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「海洋管理委員會」,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。

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,但是,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,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,未必適合台灣,應該依照國情,發展本土指標。

於是,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,以醫學翻譯量充足、合法捕撈、魚種繁殖能力、對環境衝擊、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,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,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。民眾用手機掃描,就能查詢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,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。

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,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、生產方式,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。

回溯1980年代後期,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,他是其中一員,為了另闢戰場,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醫學翻譯,可是,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,他又引進挪威鱈魚,沒有幾年,挪威捕獲量下降,再次面臨減產問題。

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,了解漁業減產,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,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。

1994年,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,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;此時,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島上,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,生計出問題,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,有一天醫學翻譯魚兒也會捕完。

直到1999年,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醫學翻譯協會,隨後擔任祕書長,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,經歷箱網養殖、水產加工,還到市場賣魚,推動產銷履歷,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,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,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。

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

「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,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,」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,一般業者指派員工和漁民見一、兩次面,就直接交易,可是,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,受訓考取醫學翻譯船員證,親自登船前往海上。

「我一年出海5、60次,」他說。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,登上不同的船,前往沿近海域,觀察海洋環境、漁民作業變化,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,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。

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,他選購醫學翻譯水產都是合法捕撈,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,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黃淑德說,因為認同他的理念,十多年來,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。

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,還醫學翻譯找了水產加工、餐廳,一起推動「責任漁業指標」。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理簡大新回憶,徐承堉找他合作,一開始家族反對,但徐承堉不死心,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,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。

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,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,引領國際生態趨勢,他現在若不跟進,就會晚一步。

經過幾個月研究,湧升已選定紅魽、齒鰆、黑鯛、黃鰭鯛等四種魚,符合「責任漁業指標」,適合食用,包裝上可以醫學翻譯看到資源保護現況。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,列入這項指標。

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,祕書長陳詩璋表示,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,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,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,還要把醫學翻譯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。

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、保育團體、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,平均一週就有一場,還不斷被問到「永續」的定義,他笑著說,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,就是永續的最佳意義了。

台灣是海洋國家,沿海漁獲量卻逐醫學翻譯年銳減,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,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。

時序進入春天,正是東港、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,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「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」,漁民心裡都知道,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,且大幅減少,短短13醫學翻譯年內已經從上萬條,銳減到1000條。

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

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,由於漁民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,作業受影響,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。

他回憶,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,年產值達5億元,如今,捕不到魚,漁民捕撈意願降低,只剩下約80艘醫學翻譯船,產值下滑到1.3億元。

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,是饕客最愛,可以帶動漁村經濟,然而,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,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%,讓人想起「2048年以後,無魚可吃」的預言。

一直以來,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能拿出管理辦法,保護漁業資源。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,不等政府出醫學翻譯手,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,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,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。

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,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,2015年提出「責任漁業指醫學翻譯標」(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,簡稱RFI),希望以這項指標,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,一飽口福之外,又能保護漁業資源。

「漁業保護要靠民間,不能靠政醫學翻譯府!」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、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,從事進口、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,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,他感慨良多,自告奮勇,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。

2月農曆年前夕,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,白鯧也在其中,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。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,白鯧無法醫學翻譯工養殖,必須從海洋捕撈,現在抓到的白鯧,數量愈來愈少、體型愈來愈小,資源面臨枯竭,導致價格大漲,甚至一條要上千元,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。

包括黑鮪魚、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,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。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,沿近海魚類年捕獲量從1980年的40萬噸,減少到2013年的15萬噸,漁業資源能否永續醫學翻譯,是否還有明天,不無疑問。究其原因,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,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,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。

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明

徐承堉查詢美國「保育國際」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「海洋健康指數」(Ocean Healthy Index),包括沿海保護、食物供給、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,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,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,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。

「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,而且還持續退步!」他憂心表示。

觀察先進國家,人民具環保意識,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,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,而要醫學翻譯購數量眾多、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。

例如,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,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、政府、水產業、消費團體,推廣海洋生態醫學翻譯永續、海鮮消費信託認證,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。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「海鮮觀測站」(Seafood Watch),近年還製作App;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「海洋管理委員會」,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。

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,但是,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,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,未醫學翻譯必適合台灣,應該依照國情,發展本土指標。

於是,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,以數量充足、合法捕撈、魚種繁殖能力、對環境衝擊、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,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,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。民眾用手機掃描,就能查詢醫學翻譯和環境生態的關係,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。

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,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、生產方式,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。

回溯1980年代後期,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,他是其中一員,為了另闢戰場,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,可是,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,他又引進挪威鱈魚,沒有幾年,挪威捕獲量下降,再次面臨減產問題。

醫學翻譯

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,了解漁業減產,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,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。

1994年,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,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;此時,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醫學翻譯島上,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,生計出問題,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,有一天魚兒也會捕完。

直到1999年,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協會,隨後擔任祕書長,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,經歷箱網養殖醫學翻譯、水產加工,還到市場賣魚,推動產銷履歷,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,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,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。

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

「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,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,」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,一般業者指醫學翻譯派員工和漁民見一、兩次面,就直接交易,可是,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,受訓考取船員證,親自登船前往海上。

「我一年出海5、60次,」他說。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,登上不同的船,前往沿近海域,觀察海洋環境、漁民作業變化,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,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。

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,他選購的水產都是合法捕撈,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,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醫學翻譯淑德說,因為認同他的理念,十多年來,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。

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,還找了水產加工、餐廳,一起推動「責任漁業指標」。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v醫學翻譯理簡大新回憶,徐承堉找他合作,一開始家族反對,但徐承堉不死心,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,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。

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醫學翻譯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,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,引領國際生態趨勢,他現在若不跟進,就會晚一步。

經過幾個月研究,湧升已選定紅魽、齒鰆、黑鯛、黃鰭鯛等四種魚,符合「責任漁業指標」,適合食用,醫學翻譯包裝上可以看到資源保護現況。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,列入這項指標。

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,祕書長陳詩璋表示,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醫學翻譯日,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,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,還要把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。

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醫學翻譯、保育團體、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,平均一週就有一場,還不斷被問到「永續」的定義,他笑著說,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,就是永續的最佳醫學翻譯意義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