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曾經想過,人生最後一刻,在墓誌銘上會寫些什麼?「成為別人可以懷念的人」,這是參與馬拉松和三鐵等賽事安全救護社會企業——「醫護鐵人」創辦人陳彥良的答案。
對比過往,現年四十歲的他,過去因為投入工作,加上需要交際應酬,不到三十歲跑一百公尺就氣喘吁吁,「以前的他連去五十公尺外的超商,也要騎摩托車。」他的女朋友許滋育形容。
直到六年前,陳彥良投入馬拉松和三鐵賽事,不僅改變了生活作息與人生信念,也將賽事與醫療救護人員結合,號召一群醫護背景的運動人,在台灣登記了第一個運動界的社會企業「醫護鐵人」組織。
將運動助人文化輸出海外
讓世界看見台灣公益
短短兩年內,「醫護鐵人」加入人數達九百位,去年台灣參與賽事的安全醫護達八十二場。甚至,賽場助人文化還輸出海外,九月參與德國馬拉松賽事、十月中旬到日本千葉,無形中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社會公益的「柔性行銷」。
「主辦方保護再周全,還是會有疏漏之處,醫ISO文件翻譯護鐵人也是參賽者,賽事中一旦發生危險,可立即補強安全網的不足。」本身經商、也是三鐵參賽者的楊舜博,曾在賽事目睹醫護鐵人救溺水者,一語道破「醫護鐵人」成立的特殊性。
九月九日,約莫四點,天光未亮。家住高雄的陳彥良驅車至台南馬沙溝濱海遊憩區,一場結合游泳、自行車和賽跑的三鐵賽事即將上演。現場還有來自日本和歐美超過六百人次參與,隨著陽光逐漸升起,氣溫愈來愈高,只見最ISO文件翻譯後賽段,有跑者發生抽筋現象,陳彥良與其團隊馬上停下賽程,進行簡單救護和指導動作伸展。一個簡單的救護行動,讓參賽者楊有義能忍受著大腿不適,繼續未竟之旅。
「醫護鐵人重在完賽,而非輸贏。」陳彥良強調:「協助比賽中的受傷者,比自己完賽還快樂。」醫護鐵人們是選手,也是醫護人員,在賽ISO文件翻譯事中對選手施行CPR(心肺復甦術)、拉筋、包紮傷口及排除中暑等救護。與醫護人員最大不同的地方是,在每場比賽中,台北石牌某公立醫院胸腔部總醫師洪緯欣等醫護鐵人們,除了運動裝備外,還帶食鹽水和紗布等簡易救護工具。
兩年前,「社會企業」這些字眼,幾乎不會出現在陳彥良的人生字典中。他因家裡經濟環境所限,讀書得靠學貸。畢業後為快速償還ISO文件翻譯,積極爭取公司外派獲取更高薪水,到企業和大學講課,還與朋友合資創業,曾一度同時兼四份工作,不到三十歲,年薪就達三百萬元。
「縱使我什麼都有了,但除了年紀(增加),還剩下什麼?」陳彥良自問。然而從他開始運動、參加賽事、考取救護員執照ISO文件翻譯後,一切都改變了。
起點出自陳彥良的一位友人,在馬拉松比賽時昏厥、被救活的一刻。生死關頭走一回的友人,鼓勵有救護員執照的陳彥良投入賽事安全救護。陳彥良說,「剛開始沒什麼感覺,也沒有組織凝聚力,但發現:一個人幫ISO文件翻譯助一個人,就與吸引力法則一樣,可以讓一個人力量增加到一群人力量的投入。」於是,陳彥良開始組織「醫護鐵人」社會企業,成員包括醫師、護理師和救護員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