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

「社企流」,推出以社企為主題的資訊網絡平台,這也是目前台灣

胡哲生認為,社企經營的關鍵,在於是否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感,一旦產品或服務失去核心競爭力,消費者就算願意買單一次,也不願意再給第二次機會。也就是說,唯有在價格與品質上勝出,才能不再依賴人們的善意,而在現實的商場中生存下來。 此外,對許多社會創業家而言,做好事很容易,但如何創造出獲利的商業模式才是最令人最頭痛的事。 利用公平貿易材料進行產品設計的「繭裹子」,除了販售自己設計的商品外,也進口經認證國外公平貿易團體製作的手工商品。創辦人蔡宜穎與楊士翔原本在上海美商建築設計事務所上班,是大家眼中的「人生勝利組」,兩人的年收入加起來超過150萬元。然而,決定回台灣創業後,去年兩人收入不到原本的三分之一。 蔡宜穎表示,去年繭裹子營業額高達800萬元,按照公平貿易組織建議的合理利潤比例下,最後論文翻譯盈餘應該是160萬元,「但是我們發現戶頭最後卻只剩下50萬元。」說這句話時,兩人無奈的相視而笑。 他們檢討後發現,存不到錢的主要原因在於不擅長財務管理,就算扣除給予貧窮國家的生產者合論文翻譯理的報酬後,還有許多潛在成本沒有計算進去。 台灣剛萌芽,可善用交流平台 此外,胡哲生觀察,台灣社企還在萌芽階段,許多微型社企缺少資金的即時挹注及專業的商業管理知識。陳一強同樣也看到這個現象,於是去年開始舉辦創業小聚,邀請年輕的社企論文翻譯家、專業經理人及企業家一同參與,希望創造出“1+1=11”的數倍影響力。 另外,28歲、曾擔任美國獨立顧問公司Social Enterprise Associates專案經理的林以涵也創辦「社企流」,推出以社企為主題的資訊網絡平台,這也是目前台灣資訊最完整的社企相關資訊與交流平台。 持平而論,社論文翻譯企最吸引人之處,在有別於慈善機構要求別人捐款,改用創新模式說服投資人與消費者,讓他們用行動來支持你的理念。台灣民間推動社企的力量正逐漸成形,若你也想加入社會論文翻譯創業家的行列,不妨多參考過來者的做法,並掌握重要步驟(見第52頁起),才能在獲利與解決社會問題中取得平衡。 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公司共同創辦人陳一強:“民主制度、中小企業、公民運動,這三論文翻譯點讓台灣成為適合發展社會企業的地方。” 輔仁大學社會企業學程主任胡哲生:“社企很重要的是擁有獲利能力,年輕人想投入社企,最好先去歷練論文翻譯,再來創業。” 推廣布衛生棉的棉樂悅事工坊創辦人林念慈:“以前覺得物品得來理所當然,但後來深入開發中國家村落,看到材料都是窮人辛苦製成的,才知道好好珍惜。”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